小学《科学》是小学的基础学科,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,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手脑并用。这种教学实践活动,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、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。要想在小学《科学》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,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,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,特别是观察、思维、创造能力的培养。那么,如何在《科学》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?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:
一、创设情境,激发创新意识
夸美纽斯说:“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。”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激发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。因此,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,设计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新知悬念,让学生感知新知世界的种种诱惑,激活学生的情感,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例如,在教学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》一课时,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出现,引入时我紧扣“声音”二字设计了送“礼物”的小环节。我对学生说:“同学们,老师今天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,请注意听听是什么。”这时,学生个个情绪高涨,兴高采烈。接着,我把收录机中的各种声音(如牛、马、羊的叫声,母鸡下蛋后的叫声,摩托启动声……)送给了学生,我看到的是欣喜的目光、满意的笑容。学生惊奇地发问:这么多有趣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?一个巧妙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去思考,其中必定有无数个问号,接下来不用教师多引导,学生就会主动提出更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。又如在教学《淀粉的观察》一课时,课前我给学生表演小魔术。我很神秘地举起一块白布,像真正的魔术师那样让大家看看,然后举起喷壶将碘酒喷在白布上面,学生都惊奇地叫了起来:“奇怪,有字了,怎么变的?”老师的白布有什么秘密?老师的喷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?……此刻,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,他们七嘴八舌想马上找到答案。
利用游戏,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如教学《潜望镜的秘密》时,我让一个学生走到讲台上蹲下,让讲台挡住全身,让其他同学看不见他。然后,我让部分学生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写字,让在讲台上蹲下的这个同学“猜”。结果,不论这些同学在黑板上写什么字,总能被讲台上蹲下的这个同学“猜”对。同学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,要求老师作解释。于是,教师先让讲台上蹲下的这个同学说说是怎样“猜中”的,接着再出示“潜望镜”让学生观看。学生对“潜望镜”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们都很想了解“潜望镜”的构造和工作原理,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接下来的教学活动。
通过创设情境,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,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二、发挥想象,培养创新能力
爱因斯坦认为: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,因为知识是有限的,而想象概括着一切,推动着进步,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。”创造离不开想象,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。只有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,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。在小学《科学》教学过程中,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、敢于创新、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,发展学生的想象力。
1、不求统一,各显心思。如进行《红番茄》一课的教学,在课后开展拓展活动时,我并没有要求所有学生都依照一种方法做。于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,有的同学把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叶子按照形状、颜色、大小进行分门别类,有的同学把各种叶子张贴在一起制成挂图,有的同学在网上搜集叶子制成了一个活泼的网站……千姿百态,各有各的特点,都有可取之处。这样,学生通过想象,创造出了比老师更精彩的研究方法。
2、玩中出创新。如在引导学生学习《压缩空气》的内容时,为了让学生掌握空气的一些特点,在教学中我就玩了一节课的皮球、塑料袋、注射器,让学生在玩中理解了知识。对于注射器,可以说学生玩出了水平。学生玩得很兴奋,在玩的过程中,孩子们不断有新发现、新感悟:按活塞,感觉到有冷气从针眼出来,从中学生认识到空气和水一样能占据针筒的空间;往针筒里装水,学生发现活塞压不下去,装空气活塞能压下去一点(针头一端堵住),从中学生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;松开按压活塞的手指,活塞会“回来”,学生又认识到活塞“回来”的力量是空气压缩产生的,空气一压缩,就会产生弹力。这样,我们就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,让学生试着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、去探求,从而获得了新的创举。
三、课外延伸,形成创新氛围
《科学》中内容不多,对于勤思考、爱创新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。因此,我总是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资料,鼓励他们多了解课外知识。如果学生仅停留在有一点想创新的动机,或者在头脑中已有某部分构思的作品,也是不够的,还应积极动手实践,努力实现创新。如在学了《照镜子》后,有个学生制作了一个万花筒,充分展示了他的创新意识。我及时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,使这个同学体验到了一种创新的愉悦感,激起了他新的创新意识。其他同学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,从这以后他们又制作了眼球模型、简易起重机等。我把这些作品收集起来,在一次班会课上进行了展览,同时还邀请兄弟班级的同学来参观。许多学生对展览产生了浓厚兴趣,也得到了启发,课后他们纷纷效仿,制作了许多新颖的东西。当然,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《科学》课为学生创设了施展才能的有利环境,提供了思考和动手的机会,使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得到了展示。正如有人说:“课内激发的兴趣,要在课外得到延伸,因为课内是有限的,而课外是无限的。”考证创造与发明的历史,谁都会发现,真正的发明创造绝非在课堂上,但又大都得益于课堂,因为课堂孕育了创造发明的动机,培养了动手能力。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教法,培养学生的兴趣,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使《科学》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。
随机阅读
- [教育理论] 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自我管
- [教育理论] 浅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
- [教育理论]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
- [教育理论]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
- [教育理论] 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
- [教育理论] 更新教育理念、创新教学模
- [教育理论] 浅谈如何让学生与文本对话
- [教育理论] 创新提问方法 提高教学效
- [教育理论] 浅析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
- [教育理论] 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
热榜阅读
本周TOP10
- [教育理论]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
- [教育理论]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
- [教育理论]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
- [教育理论]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
- [教育理论] 让幽默伴随课堂
- [教育理论]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
- [教育理论] 追问,一种有效理答行为
- [教育理论]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
- [教育理论]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
- [教育理论]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
- [教育理论]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
- [教育理论]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,激发学
- [教育理论]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
- [教育理论]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
- [教育理论] 运用“五大策略” 成就高
- [教育理论] 教师要做“牧者”不要做“